中小学阶段,学生座位问题经常困扰着老师和家长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,他们本人以及他们的家长对座位都比较敏感,所以会经常听到孩子在小学读书的家长们讨论座位问题,有的在抱怨;有的很庆幸;有的则在努力与老师沟通,希望能给孩子换座位。若能与老师理流也没什么事,但有些家长被情绪左右,让大家的交流出现障碍。“女儿讨厌后面的男生,要换座位,老师为什么不给换?”这位母亲的女儿就读小学五年级,个子在班上算中等。其女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是根据身高排的座位,因此她孩子的座位在班级中间,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位置。只是她女儿与后面的一个男生总是搞不好,下课相互揶揄就算了,上课时还经常拉拉扯扯的。
这位母亲在得知情况后便与老师沟通,希望能给孩子换座位,老师表示要先考虑一下再做决定。此时,她开始有些情绪,“女儿讨厌后面的男生,要换座位,老师为什么不给换?”她忿忿不平。第二天,老师还没回话,她女儿就留了一张信纸给同桌,当天下午就没去学校上课。老师翻开信纸一看,原来在“斗气”呢。信中的内容大概是“若不给换座位,就不进教室上课”。老师觉得问题大了,就打电话给家长,而家长则细声慢语地表示自己正在上班,待会下班回家说说孩子。“不给换座位就不进教室门”,这到底是学生任性,还是家长霸道?真正地讲,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,即便跟同学关系再差,也很难独自做出“不换座位不进教室”的决定。
这根本不是商谈,而是“老师你要换”的。笔者更愿意相信,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的“支撑”。父母希望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达成换座位的目的。其实当这件事发生,无论老师换不换座位,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都很不利。激进的交流方式会害了孩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家长要想实现任何目标都需要一个过程,不能急躁,更不能粗暴。女儿跟后面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,有换座位的想法无可厚非,家长与老师沟通也在情在理。只是,老师不能凭家长的几句话就调换座位,他需要调查、了解,然后权衡整体班级情况再做决定,这需要时间。而家长把孩子为“挡箭牌”,以近乎“胁迫”的方式逼着实现目标,这种激进的交流方式非常危险。首先,它已经将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放在了一个不利的位置,孩子夹在中间“左右不是人”,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态,还会影响孩子在学生中的“声誉”;其次,当孩子懂得了“胁迫”的“巨大作用”,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:喜欢一个物品,父母不给买,“不给买礼物就不进家门”;想出去玩,父母不让去,“不给出门玩就不写作业”……家长自食其果,更是害了孩子。况且,这种激进的交流方式真的不一定能起到效果。如果老师屈服于这种“胁迫”,以后是不是其他同学以及他们的家长也可以效仿呢?座位的问题不大不小,但牵一发而动全身,老师的慎重非常必要座位问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,却也不是小问题。可就这么个不大不小的问题,挺难解决的。身体有恙的学生提出要换座位大家都能理解,只是很多要换座位的学生大多是因为“情绪受到影响”,或者仅仅是觉得“坐在后排不受老师重视”。跟同学关系不好导致情绪受影响,亦或是认为坐在后排不受重视,均不是一个要换座位的理由。全班几十个同学,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能会情绪不好,任何一位坐在后排的同学都可以认为自己不受重视,请问,老师该怎么排座位?座位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,老师的慎重非常必要。如果真的有某个同学被后面的同学或同桌“搅得不可安宁”,要换座位,老师也还是要通盘考虑,有时候,动一个座位意味着对全班座位格局的重组。为了更好的解决座位问题,老师们想了不少招数。如今比较普遍的就是“循环座位”:纵向位次和横向位次每周调换一次,实现大循环。有的则是纵向前三排、后三排每周调换(考虑到个子的高矮),横向保持每周调换,此为小循环。不过,每个班总有几个“调皮”的学生,大循环也好,小循环也罢,都会有人与这些“调皮”的学生是同桌或是前后座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换个角度想,家长应该教孩子如何与这些“调皮”的孩子打交道,以后进入社会,“调皮捣蛋”的人可多了。